今年以來,多家銀行信用卡中心迎來“新掌門”。9月,深圳金融監管局核準曹慰平安銀行信用卡中心總經理的任職資格,北京金融監管局核準孫興民生銀行信用卡中心總經理的任職資格;7月,交通銀行太平洋信用卡中心迎來新任總經理韓冬;6月,何春生獲任中國銀行信用卡中心總經理;5月,光大銀行信用卡中心總經理廖偉煜任職資格獲批;3月,北京金融監管局核準肖鋼華夏銀行信用卡中心總經理任職資格。
密集的人事調整并非巧合,應該說是信用卡行業在規模收縮、風險暴露等多重壓力交織下的必然選擇。每一位“新掌門”既肩負著為所在銀行信用卡業務破局謀新、重塑競爭力的使命,亦需扛起推動全行業走出發展困境的期待。
一個不容忽視的行業現實是,過去11個季度,信用卡業務規模持續下滑。央行數據顯示,截至2025年二季度末,我國共開立信用卡和借貸合一卡7.15億張,較一季度末的7.21億張減少600萬張。2022年三季度末,這一數字曾達到8.07億張,此后逐季下滑,2022年末至2024年末的數據分別為7.98億張、7.67億張、7.27億張。
從人均持卡量看,截至2024年末,我國人均持有信用卡和借貸合一卡0.52張,較2023年末的0.54張減少0.02張,較2022年末的0.57張減少0.05張,連續兩年下降。
規模下滑的同時,逾期金額卻在攀升。截至2024年末,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償信貸總額為1239.64億元,占信用卡應償信貸余額的1.43%,2023年末上述數據分別為981.35億元和1.13%,2022年末則為865.80億元和1.00%。
當前,整個信用卡行業正在經歷從“跑馬圈地”到“精耕細作”的轉型,業務掌舵者的核心能力需求也隨之發生變化,從過去聚集發卡量的規模擴張能力,轉而尋求具備“客群價值挖掘、場景利潤變現、風險收益平衡”的價值創造能力。而這一能力需求的迭代,在人事變動中也得到清晰印證。
例如,平安銀行此次引入在招商銀行信用卡業務板塊深耕多年的曹慰,或許正是看中其在細分客群價值開發上的認知和經驗。2023年7月,時任招商銀行信用卡中心副總經理的曹慰曾發表署名文章,提出“讓信用卡成為中國旅行者的另一張‘護照’”。而從平安銀行不久前與Visa的交流中也不難發現,該行正著力憑借平安集團在健康及醫養服務領域的競爭優勢,打造其信用卡核心優勢。公開發布的信息顯示,平安銀行計劃重點探索非金融屬性的特色權益,將健康、醫養逐步嵌入到信用卡服務體系中,圍繞中高端細分客群構建差異化競爭優勢,持續提升信用卡產品價值。
民生銀行任命具備多地分行管理經驗的孫興執掌信用卡中心,這一人事布局或許希望依托其在跨區域任職中沉淀的資源鏈接能力,打通信用卡與分行零售生態、區域場景的協同壁壘,同時借助其歷經不同經濟特征區域錘煉的風險管控經驗,為信用卡業務化解資產質量壓力、實現精細化風控提供支撐。
“新掌門”的上任為各家銀行的信用卡業務注入新的可能性,但面臨的重重考驗也毋庸諱言,每一步探索都需直面激烈的市場競爭、多變的客戶需求與內部改革的陣痛。這些陣痛和考驗,恰是行業告別粗放增長、邁向精細化價值創造的必經之路,唯有頂住壓力、突破困局,才能勾勒出信用卡業務與消費需求深度適配、與銀行零售生態良性共生的全新圖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