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公司的創始人拉里·埃里森將自己的狼性基因傳承給了自己的獨生子大衛·埃里森,后者一手創建的科技公司天空之舞前不久斥資80億美元一舉拿下了影業霸主派拉蒙,其中老埃里森拿出了60億美元的真金白銀對兒子的收購給予強力支持,派拉蒙影業、MTV電視臺、CBS電視臺、Showtime頻道以及Simon & Schuster出版社等諸多傳奇媒體資產均悉數納入埃里森家族的旗下。接下來,小埃里森還可能對華納兄弟探索公司下手,此舉若能成真,埃里森家族將真正創建一個占據好萊塢半壁江山的巨無霸媒體帝國。
像埃里森家族這樣將資本鐵蹄伸進傳媒娛樂以及游戲社交領域的硅谷科技巨頭并不鮮見,早一點的案例是亞馬遜買下《華盛頓郵報》以及Facebook購進社交應用運營商Instagram(照片墻),再就是2022年馬斯克動用440億美元的巨資收購推特,以及2023年微軟出資687億美元買下動視暴雪。
不惜斥重金收購傳媒娛樂以及社交平臺資產,科技巨頭雖有各自不同的戰略考量,但看似分散而孤立的商業行為背后,實則隱藏著一套完整的并購驅動邏輯,以及可以重疊的價值目標訴求。與此同時,這種跨界并購與融合既重新定義了商業競爭的產業邊界、價值鏈條和競爭規則,也深刻改變著全球文化產業的格局與生態系統,最終所產生的商業賦能意義遠遠超過傳統意義上的協同效應。
首先,科技巨頭收購社交傳媒娛樂資產表達出了對內容尤其是優質內容的集體追逐。傳媒社交以及游戲娛樂領域往往是內容的富集地,而內容特別是優質內容又是數字經濟時代最為重要的價值驅動與核心引擎資產,微軟通過游戲內容疊加增強其Xbox生態和云游戲戰略的吸引力,甲骨文則能夠利用派拉蒙的影視庫來豐富云服務。更為重要的是,在數智經濟時代,內容更是訓練AI的核心養料,就像特斯拉的自動駕駛系統需要理解人類在復雜情境下的決策邏輯,而推特上每天產生的數億條推文可成為這種理解的絕佳訓練集一樣,派拉蒙龐大的影視庫也成為了甲骨文訓練視頻識別AI的寶貴資源。
其次,科技巨頭收購社交傳媒娛樂資產重在實現內容與渠道的垂直整合。一方面,內容與渠道實為魚和水的關系,優質內容需要高效渠道實現價值最大化,而強大渠道則需要獨家內容維持用戶黏性。另一方面,從產業鏈視角看,科技巨頭已不再滿足于內容的分發,而是要通過垂直整合,將內容創作、技術支持、平臺分發、用戶關系等環節全部內化,形成完整的價值閉環,這不僅提高了運營效率,更重要的是使價值分配向生態主導者傾斜,并且這種價值鏈重構正在全球范圍內重塑傳媒娛樂產業的利潤分配格局。
再次,科技巨頭收購社交傳媒娛樂資產可以實現對標的資產的精準賦能。科技巨頭深知,無論技術如何演進,用戶每天只有24小時,注意力是最終的稀缺資源,因此,控制了受歡迎的內容與內容載體,就等于獲取了用戶有限的注意力預算,這些注意力隨后可以通過廣告、訂閱、電商等多種方式變現,形成強大的經濟價值循環。更為關鍵的是,科技巨頭憑借其技術優勢,能夠對收購的標的資產進行全方位數據化改造,通過大數據分析用戶偏好,可以精準指導內容創作、采購和推薦,極大提升內容投資回報率。例如,亞馬遜可以根據用戶的購物習慣、視頻觀看記錄、音樂品味等多元數據,構建精細化的用戶畫像,進而為原創內容制作提供前所未有的洞察力。這種數據賦能不僅體現在內容創作環節,還貫穿于營銷推廣、用戶互動、版權運營等全產業鏈,實現了傳媒娛樂以及社交游戲資產價值的指數級放大。
最后,科技巨頭收購社交傳媒娛樂資產有利于實現自身從“功能提供商”向“數字生活運營商”的戰略轉型。隨著硬件銷售和軟件授權增長放緩,科技公司需要找到新的增長點。通過控制傳媒內容和社交游戲平臺,它們得以構建覆蓋用戶工作、生活、娛樂的全場景數字生態,逐步將自己打造成為數億用戶數字生活的中心。以馬斯克收購推特為例,X平臺接下來已不再是一個單一的社交陣地,而是會發展成社交媒體與支付、游戲乃至打車服務等功能融合在一起的“一站式商店”。對于用戶而言,可獲得的數字內容越精彩、抵達的消費場景越豐富,他們在數字生活中心停留的時間也就越長,而當用戶的生活越來越多地沉浸于某個科技巨頭構建的生態中,轉換成本將變得極高,這就形成了強大的鎖定效應。
從競爭格局看,科技巨頭對傳媒娛樂與社交游戲資產的收購加速了數字生態的寡頭化趨勢。隨著各家巨頭不斷擴充自己的內容庫和平臺矩陣,市場競爭逐漸從單一產品或服務的競爭,升級為整個生態系統的競爭。新進入者面臨極高的壁壘,不僅需要技術能力和資金實力,還需要積累足夠的內容資源和用戶基礎。這種格局下,中小型內容創作者和平臺要么被收購,要么被迫依附于某個生態生存。因此,隨著這些數字帝國的疆域不斷擴張,如何在寡頭競爭環境中保持市場的開放性和創新活力,成為監管機構和行業參與者需要共同面對的挑戰。
本報專欄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特此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