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客戶,您已成功訂購某某某演唱會門票,請在15分鐘內支付票款,超時訂單將自動關閉。”前段時間,多位市民收到這樣一條來自1068號段開頭的短信。不少急于搶購熱門演唱會、體育賽事門票的市民未加核實,便按照提示向指定賬戶轉賬付款,直至被攔在場館門外,才發現自己被騙了。
在信息爆炸的時代,短信已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信息傳遞方式。此次報道曝光的1068號段涉詐案件,不僅揭露了詐騙分子利用正規號段實施詐騙的惡劣手段,更凸顯了通信資源管理存在的漏洞以及全鏈條追責的迫切性。本應受到嚴格管控的通信資源,為何會淪為詐騙分子的“作案外衣”?
經調查發現,涉案的1068號段資源最初由正規公司向工信部申請獲取。然而,該公司獲得資源后并未自行運營,而是層層轉租、轉借,最終該號段落入不具備合法使用權限的河北某網絡科技公司手中。在這一過程中,每一家參與轉租的公司都清楚知曉“禁止轉租轉售碼號或短信發送權限”的規定,卻無一履行相應的責任和義務。正是這種集體性的失職,為詐騙分子創造了可乘之機。
杭州互聯網法院以公益訴訟形式推進此案,具有極其深遠的意義。由于接收詐騙短信的人員分布廣泛且數量眾多,單個受害者維權困難重重,而公益訴訟則代表不特定的社會多數人提起訴訟,要求相關涉案人員和公司承擔民事侵權責任,這是司法制度的一項創新舉措。最終,法院當庭判令6名被告在國家級媒體上公開賠禮道歉,并賠償公益損害賠償金共計50萬元。這一判決,不僅讓違法者付出了應有的代價,也為社會公眾討回了公道。
這起案件審理的最大亮點在于實現了全鏈條追責。與以往僅對詐騙分子追究刑事責任不同,此次將電信業務鏈條上的運營、轉租主體全部納入責任范圍。這種全鏈條追責模式,猶如一張嚴密的大網,讓每一個參與違法違規行為的主體都無處可逃。它向社會傳遞了一個明確且堅定的信號:在電信網絡詐騙面前,任何環節的失守都將受到法律的嚴厲懲處。
從長遠角度審視,這起案件的意義不僅在于懲處違法者,更在于筑牢通信安全防線。當前,已有部分市民對1068號段產生了信任危機,即便未遭受詐騙,收到相關短信也會對其真實性心存疑慮。長此以往,涉案被告的行為不僅會破壞公眾對正規通信號段的信任,還會損害國家通信領域的公信力。全鏈條追責,正是對這種信任危機和公信力損害的有力回應。它促使電信業務經營者切實落實防控義務,將防范詐騙信息傳播作為法定責任,而非可有可無的“可選動作”。
1068號段詐騙案為我們敲響了警鐘,也讓我們看到了司法在打擊電信網絡詐騙方面的決心與智慧。全鏈條追責模式,為守護通信安全防線提供了寶貴的借鑒。司法機關應持續加大打擊力度,不斷創新打擊方式,讓電信網絡詐騙無處遁形,使我們的通信環境更加安全、可信。
本報專欄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特此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