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深圳市出臺《推動并購重組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2025—2027年)》,以20萬億市值、千億交易額的量化目標,勾勒出“產業+資本”深度融合的改革藍圖。方案既銜接國家層面新“國九條”、“并購六條”的改革要求,更立足深圳“20+8”產業戰略給出精準施策路徑,彰顯了深圳以并購重組激活產業鏈、培育新質生產力的戰略雄心。
方案最鮮明的亮點是錨定“向新性”的產業并購邏輯,跳出規模擴張的傳統思維,聚焦“20+8”產業體系,支持戰略性新興產業“鏈主”企業收購未盈利優質資產突破技術瓶頸,鼓勵未來產業通過并購加速迭代。更值得稱道的是,國資對輕資產科技企業的估值包容政策,配合“后備—意向—儲備”標的庫機制,讓并購精準對接產業升級需求。
資本供給的“實效化”創新直擊行業痛點。針對融資難、退出不暢的梗阻,方案構建起“耐心資本+工具矩陣”的支撐體系,如試點非居民并購貸款、科技專項貸款降低融資成本,通過S基金、“反向掛鉤”機制暢通資本循環。這種從融資到投資再到退出的閉環設計,目標是培育萬億級產業基金群,為并購市場注入長期資金活水,其探索價值遠超地域范疇。
深港聯動的“開放性”布局具有戰略深意。依托大灣區協同優勢,方案支持企業赴港融資強化資金儲備,創新跨境換股、雙向并購等工具,推動兩地交易所互聯互通。這意味著深圳企業可高效利用“兩個市場”,在全球產業鏈重構中搶占先機,更強化了大灣區資本配置中心的功能。
在肯定戰略價值的同時,方案的落地仍需應對多重考驗。在產業整合端,如何避免盲目并購導致的資源浪費,平衡規模擴張與核心能力提升的關系,需要企業建立理性決策機制。在資本運作端,跨境并購的匯率波動、合規風險,以及科技型企業并購估值的專業性難題,對金融機構服務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在生態建設端,專業人才的培育、跨部門協同機制的高效運轉,仍需長期投入與磨合。
從全球視野看,深圳的此次探索堪稱資本市場改革的“試驗田”,其以并購重組等資本工具打通產業升級“任督二脈”的做法,既為科技企業的成長提供制度土壤,也為全國并購市場提供了可復制的樣本。當政策紅利逐步釋放,一批行業標桿案例有望涌現,讓深圳在高質量發展的賽道上,真正實現以資本之筆,繪就產業新篇。
本報專欄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特此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