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媒體報道,深圳一位被網友稱作“卷尺哥”的市民,近來因穿梭在街巷間給公共設施“找茬”引發廣泛熱議。從合理性存疑的限寬柱、未蓋嚴實的井蓋,到人行道旁的危墻、非機動車道上突兀的紅綠燈桿與保安亭,他用腳步丈量城市角落,把發現的每一處問題記錄下來,而當地相關管理部門幾乎對這些“找茬”都給予了回應,不少問題還迅速完成整改。
更特別的是,“卷尺哥”沒有選擇傳統的投訴渠道,而是通過短視頻平臺分享“找茬”過程,讓個人的觀察變成了公共議題,這種新鮮的參與方式不僅讓他走紅,更撕開了城市治理中“市民參與”的新切口。
“卷尺哥”的走紅,首先在于他找到了市民參與城市治理的新路徑。過去,大家想反映公共設施問題,多依賴12345熱線、社區投訴箱等制度化渠道,這些方式雖規范,卻難避免“個人訴求難擴散”的局限。而“卷尺哥”用短視頻記錄問題,畫面里的限寬柱擋住盲道、井蓋凸起絆腳,都是大家日常可能遇到卻沒深究的細節,很容易引發共鳴。網友看到視頻后,會主動分享自己遇到的同類問題,原本的個人投訴,就這樣變成了集體關注的公共事務。
和當下不少“生活類”網紅比起來,“卷尺哥”的走紅更顯稀缺和珍貴。之前火過的“雞排哥”靠分享美食出圈,“理發師曉華”因暖心服務吸粉,他們拍攝的內容多圍繞個人生活展開,而“卷尺哥”的鏡頭始終對準公共利益。他拍的不是精致的生活片段,而是有點“硌腳”的城市細節;他追求的不是流量點贊,而是這些細節能真正被整改。這種不摻雜個人化趣味、純粹為公共事務發聲的走紅,或許少了些娛樂性,卻多了實打實的公共價值。畢竟,限寬柱是否合理、井蓋是否平整,關系到每個市民的出行安全,這種“為大家找茬”的行為,自然能贏得更多人的認同。
更重要的是,“卷尺哥”和管理部門的互動,打破了“市民提意見就是添麻煩”的舊印象。以往有些地方,面對市民指出的問題,要么說“不歸我們管”,要么答應整改卻沒下文,次數多了,大家就懶得再提。但深圳相關管理部門的做法不一樣。“卷尺哥”指出問題后,他們不回避、不敷衍,不僅及時對接,還會把整改結果悄悄“曬”出來。有網友發現,之前被吐槽的那處危墻,沒過多久就加裝了防護欄;不合理的限寬柱,也調整到了合適位置。這種“你找茬,我整改”的默契,讓市民覺得“自己的聲音有用”,也讓管理部門的公信力悄悄漲了分。其實大家都明白,城市那么大,管理部門再細致,也難免有看不到的角落,而市民的“找茬”,恰恰是在幫著補這些漏。
當然,我們不能只指望“卷尺哥”這樣的個體來推動城市治理。他的走紅更該成為一個信號:城市需要更多這樣的“找茬者”,也需要更開放的治理環境。
比如,管理部門可以把短視頻平臺的市民建議納入正規處理流程,不用讓大家只能“靠網紅曝光”來推動問題解決。社區可以組織“鄰里巡查隊”,邀請居民一起檢查小區周邊的路燈、健身設施,讓“找茬”變成日常;平臺也可以多推一些“卷尺哥”“找茬”這樣的內容,讓更多人知道,參與公共事務不是“多管閑事”,而是在為自己的生活環境變得更好出力。
“卷尺哥”手里的卷尺,量的不只是公共設施的尺寸,更是市民對城市的在意,和管理部門對市民的在意。當一個城市能容得下“找茬”,能回應好“找茬”,市民才會更有歸屬感,城市也才會更有溫度。
本報專欄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特此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