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4—25日,2025全球華人汽車精英聯合年會暨“中國擁抱世界”汽車產業創新論壇在上海舉辦。論壇成為市場觀察中國汽車產業發力全球化的重要窗口。
中國人才研究會汽車人才專業委員會名譽理事長付于武表示,在新時代背景下,全球汽車精英組織要堅持發揮智庫作用,以國際化視角為中國汽車產業建言;深化國際交流合作,推動中國汽車產業的持續進步;立足全球化,盲目進入陌生市場不可取,需要各位貢獻智慧。
嘉定正在搶抓汽車“新四化”發展機遇,2024年嘉定全區規上工業產值4694億元,其中汽車產業的產值達到3054億元,同比增長4.4%。中共嘉定區委常委、組織部部長姚衛華介紹,目前嘉定正著力營造并不斷優化人才發展生態,助推本土企業屹立時代潮頭。
隨著中國汽車產業在全球市場的份額穩步攀升,新能源汽車出口量更是穩居全球前列,中國汽車產業已從單純的規模擴張邁入“品牌向上”的新階段。如何推動中國汽車真正從“產品出海”升級為“品牌出海”,已然成為中國汽車產業突破全球競爭壁壘、提升核心競爭力的關鍵命題。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副秘書長柳燕認為,品牌建設是“長期主義”的核心,中國汽車品牌全球化發展,需要以真正的“長期主義”行穩致遠。當前中國新能源汽車品牌實現了“從0到1”的跨越,但“從1到N”之路仍很漫長:品牌故事缺乏全產業鏈原創支撐,品牌認知和信任度仍處于建立和培育階段;生態黏性不足,“品牌忠誠”遠未固化,全球化抗風險能力仍較弱。未來中國汽車品牌要以“本土化價值共建”作為營銷傳播的核心指導思想,在戰略上要從“攻城”轉向“耕田”,傳播上要從“高調宣傳”轉向深度溝通,行為上要從單打獨斗到集體向上。
全國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會秘書長崔東樹指出,近年來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迅猛,已在技術層面實現彎道超車,具備強勁的國際競爭力;但與此同時,產業出海之路仍面臨多重挑戰。一是各區域消費者偏好差異顯著,產品需針對性適配;二是中國車企海外品牌認知度仍處低位,缺乏長期積淀的品牌影響力;三是部分海外市場充電基礎設施建設滯后,可能拖累當地汽車電動化推進節奏。對此,產業鏈相關企業需提前預判風險、制定應對策略,合理規劃發展預期,主動化解潛在挑戰。
前比亞迪集團品牌公關處總經理助理曹曦認為,中國車企需率先破除“以緩解國內市場內卷為出海目的”的認知誤區,要以“構建長期全球化競爭力”為核心目標。在傳播層面上,汽車傳播生態已正式邁入“3.0+時代”,傳統依賴“權威媒體撒播”的模式已無法適配全球化語境。中國車企需以AI賦能內容價值傳遞,始終圍繞“講好中國汽車故事”這一核心,讓中國品牌從技術輸出者轉變為全球用戶可感知、可共鳴的價值伙伴。
上海現代服務業聯合會汽車產業與金融服務專委會副主任、普華永道(中國)汽車產業主管合伙人金軍表示,ESG不僅是當前中國汽車產業補齊出海競爭力短板的核心抓手,更是車企實現從“產品出海”向“品牌出海”跨越的關鍵支撐。從實踐路徑上看,中國車企需重點聚焦三大方向:一是強化供應鏈ESG管控,二是完善全生命周期碳管理,三是善用綠色金融工具與規范信息披露。只有加快將ESG融入企業使命與戰略決策,中國車企才能在全球競爭中真正實現競爭力躍升。
中國汽車標準化研究院高級工程師周博林認為,我國雖在全球汽車產業中占據重要地位,但在國際協調方面還沒有我國發起成立的國際組織實質性參與,他提出系統性發展對策:推動人才培養,按照“聯合研究——成果發布——咨商/聯絡資質——實質性國際標準組織”建設路徑,形成廣泛的國際影響力;開展多邊及雙邊科技合作交流,承辦重點及重大領域國際性活動,為中國企業提供世界性舞臺;促進產業合作,服務中國企業,明確產業合作對象,對接全球汽車行業上下游企業,完成標準化成果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