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9日,A股可控核聚變板塊集體爆發,哈焊華通、西部超導、合鍛智能等概念股掀起漲停潮。這一輪行情的背后,是國內外利好因素的密集催化。
業內人士認為,隨著技術突破加速和資本密集涌入,可控核聚變時代有望加速到來。但值得注意的是,短期來看可控核聚變技術仍處于發展階段,商業化進程存在不確定性,建議投資者關注企業實質性訂單落地情況和技術進展。
板塊強勢爆發
10月9日,A股迎來國慶假期后的首個交易日,可控核聚變概念股掀起漲停潮。Wind數據顯示,截至當日收盤,Wind核聚變指數漲7.82%,哈焊華通、西部超導、合鍛智能、永鼎股份、中核科技等多股漲停,常輔股份則現30%漲停。
此番市場熱度,主要源于國內外可控核聚變產業的密集催化。從國內層面來看,9月,中國聚變能源有限公司正式掛牌成立以來首次面向公眾展覽展示;10月1日,我國的緊湊型聚變能實驗裝置(BEST)取得關鍵進展,裝置主機首個關鍵部件——杜瓦底座成功落位安裝,標志著項目主體工程建設步入新階段。此外,10月13日至18日,國際原子能機構聚變能大會(FEC2025)將在成都舉辦,市場預期行業將公布重大進展。方正證券機械軍工首席分析師李魯靖認為,隨著產業利好因素密集出現,國內可控核聚變板塊有望啟動今年第二輪行情。
從國際層面來看,全球主要經濟體紛紛加碼核電建設。日本關西電力公司宣布,將于10月開始關閉燃油發電廠的機組,同時重啟并建設核電站。9月23日,意大利能源巨頭埃尼集團(Eni)宣布,與美國核聚變企業聯邦聚變系統公司(CFS)達成售電協議,金額超10億美元。
英國政府官網顯示,英國和美國于9月簽署協議以加速核電的發展。這項新協議將簡化監管審批流程,將核能項目的平均許可周期從最長四年縮短至兩年。計劃的重點項目之一是美國核能公司X-Energy與英國能源公司森特理克(Centrica)將在英國東北部的哈特爾普爾建造最多12座模塊化核反應堆,這些反應堆可為150萬家庭供電,并創造多達2500個就業崗位。
此外,據瑞典政府官網,瑞典財政部門在9月表示,已準備向公用事業公司提供高達2200億瑞典克朗的貸款,用于建造新的核反應堆。
相關上市公司積極布局
據民生證券介紹,可控核聚變是指在受控環境下,通過科學技術手段模擬太陽的核聚變原理產生能量,其核心在于使氫的同位素氘和氚結合釋放能量,因此成為大眾口中的“人造太陽”。近年來,中國可控核聚變逐漸開啟了商業化道路,民營企業和民間資本陸續進入聚變能源賽道。
伴隨產業熱度升溫,多家A股上市公司當前已在可控核聚變領域形成實質性布局,部分企業已實現訂單落地。
在BEST項目的核心設備制造環節,合鍛智能成為重要參與者。公司6月披露的投資者關系活動記錄顯示,合鍛智能積極布局可控核聚變尖端制造,2024年中標BEST真空室項目,總中標金額2.09億元人民幣,參與了聚變堆、真空室等核心部件的制造工作。目前已完成首套重力支撐交付和部分成型加工,預計2025年下半年招標偏濾器、包層、第一壁項目。從2025年半年度報告來看,公司上半年營業收入同比增長8.23%,包括聚變堆核心零部件在內的高端成形裝備訂單實現增長。
同樣參與BEST項目的還有超導材料龍頭企業西部超導,該公司為BEST項目供應超導線材。根據2025年半年度報告,西部超導上半年營業收入為27.23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34.76%。其中,超導產品訂單持續增長,產能快速釋放。此外,公司與可控核聚變相關的NbTi和Nb3Sn超導線材工程化生產技術取得突破,生產出最大長度達到9萬米的多芯NbTi超導線材。
在高溫超導帶材領域,永鼎股份的高溫超導帶材及應用項目產業化進程加快。公司2025年半年度報告顯示,永鼎股份研制出強磁場用高性能超導帶材,已實現其在磁約束可控核聚變等領域的研究與應用。公司上半年營業收入為22.60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24.07%,其中汽車線束及銅導體市場拓展貢獻顯著。
作為核聚變關鍵部件的供應商,安泰科技7月披露的投資者關系活動記錄顯示,公司可控核聚變領域訂單活躍,其子公司安泰中科批量生產鎢銅偏濾器等產品,累計交付超5000件,應用于多項國內外核聚變項目。安泰科技2025年半年度報告顯示,安泰中科上半年成功中標全超導托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EAST)偏濾器,聚變堆主機關鍵系統綜合研究設施(CRAFT)偏濾器、限制器等合同,合同總額近4000萬元人民幣。
商業化料提速
對于可控核聚變產業的發展前景,業內人士普遍認為,作為清潔能源的重要方向,該技術長期發展空間廣闊,可控核聚變時代有望加速到來。
民生證券研究院院長助理、機械行業首席分析師李哲表示,可控核聚變因為原料豐富、清潔高效、安全性高等優勢,被公認為人類的終極能源。但鑒于其技術要求苛刻,給人遙不可及的感覺。業內曾戲稱,核聚變距離實現商業化永遠有50年,也就是“50年悖論”。
但2025年7月聚變工業協會(FIA)發布的《2025年全球聚變行業》報告顯示,過去5年全球聚變行業呈爆發式增長,總投資額從2021年的19億美元飆升至2025年的97億美元,僅去年一年就新增26億美元。李哲認為,這一增長態勢,充分體現了投資者的信心、聚變技術的突破以及供應鏈的快速整合。2030年,被行業普遍視為聚變行業商業化關鍵期。
從國內發展情況來看,申萬宏源在研報中表示,中國積極參與ITER(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計劃。ITER計劃是目前我國以平等、全權伙伴身份參加的規模最大的國際科技合作計劃。《國際原子能機構2024年世界聚變展望報告》顯示,2025年到2035年全球將增加37座聚變電廠,假設每座聚變電廠平均建設成本約為55億美元,那么預計到2055年,全球核聚變市場空間約為2035億美元。
隨著AI行業對用電需求進一步提升,核聚變行業催化近期明顯加速。中信證券新材料行業首席分析師李超表示,隨著行業政策信號不斷明確、融資規模提升,行業長期成長趨勢已經確立。在國際及國內裝置加速建設的背景下,零部件企業訂單有望得到充分釋放,堅定看好可控核聚變行業的發展前景。
不過,從短期來看,可控核聚變技術仍處于發展階段,機構也提醒投資者關注潛在風險。民生證券表示,可控核聚變技術突破存在可能不及預期的風險,同時建造聚變發電廠任務艱巨,技術尚未完全成熟,因此商業化進程存在不確定性。建議投資者在參與相關概念股投資時保持理性,需關注企業實質性訂單落地情況和技術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