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理財在科技系統優化上動的腦筋,一點不少,或者說一點不比其他資管行業少。只是其很多技術上的優化直接落在申贖場景,也即偏金融基礎設施的支付領域,所以往往不被用戶強烈感知。
近期,幾家股份行理財公司,低調地在部分母行代銷的理財產品上進行了創新實驗——支持在普通贖回到賬日8點前資金到賬,這項功能之于一些對理財資金運用效率有著更高要求的投資人(如小微企業主),實用且友好。這在此前是不能想象的,因為清算系統運作等關系,以往理財產品贖回的資金最快只能在到賬日的9點后到賬。
這么一小步,標志著理財行業開始對投資者理財資金流動性的盤活效率,有了更高的、甚至堪稱極致的追求。這并不只是簡單讓合作行墊資就能實現的,而是對理財公司科技系統究竟能否支撐無差錯、無人工校驗、全自動線上化對賬和清算硬實力的檢驗。
一家目前支持資金8點前到賬的理財公司內部人士告訴券商中國記者,其清算系統經歷了迭代:從一開始的純人工模式,進階成半自動化+人工校驗模式,再進階成現在的系統自動清算+系統自動校驗模式。直至到現階段,理財資金8點前到賬才有了實現的基礎。
在小部分理財公司“開卷”資金8點前到賬之前,是大部分理財公司競相24小時有效申贖。銀行理財的申贖體驗,一直在進行無聲優化。
回溯2023年末—2024年初,招銀理財、平安理財、光大理財、信銀理財、華夏理財、寧銀理財等一批理財公司,盯上投資者因為沒能趕在節假日前一個交易日下午15:30或17:00前買入產品而無法享受節假日收益的痛點,率先發力同一項功能創設——將部分固收類和現金類產品日切點后客戶提交的申購、贖回申請,均計入當日申請,不同于以往計入次日申請。
什么意思?每天15:30~17:00,傳統固收類理財產品陸續迎來日切時分,而日切點受產品所投資產的交易時間影響,不同機構產品投資范圍不同、清算效率不同,日切時間也會有不同,可能出現15:30、16:00、16:30、17:00等時間節點。以往在交易日日切點前進行申購、贖回的申請,才被視作當日的申請,以當日凈值進行確認。
想象一個場景:節前,一個周四,某上班族沉迷工作。等他赫然反應過來要買固收理財的時候,已經是周四的17:00以后。在傳統清算方式下,他會被視作周五(T日)買入,T+1也就是下周一(周六日為非交易日)才確認買入份額并開始計算收益。周末兩天的收益就都沒有了。
申贖確認時段延長后,上班族在周四(也就是T日)24時前的申購均視作當日生效,周五就能確認并計算收益,這就比之前多出3個自然日(含1個交易日)的收益額度。同理,有效贖回時間的延長,也意味著理財資金和收益會提前一天到賬,比普通理財的贖回到賬時間更快。
那為什么這項創新的范圍主要落在固收類產品?因為固收類的底層資產主要是債券和部分貨幣市場等,債券占比最大。而債券利息是按全年來計算的,沒有休息日,周末和節假日也可以為理財產品貢獻收益機會。所以,固收類的理財產品,成了延長申購時段和周末計息的不二首選。
該項改良在當時(2023年末、2024年初)極具創新意識,相關產品被取名為“理財夜市”,并在宣傳時著重強調“24小時營業”“下班也能買”“賺錢不分日夜”“周末也能計息”等賣點。
2024年下半年,工銀理財、農銀理財等加入;今年起,建信理財、徽銀理財等公司加入。至此,有效申購時間延長至全天候、按當日凈值確認份額、在周末仍正常享受收益紅利的“理財夜市”,愈發成規模。以最早推出“理財夜市”服務的招銀理財為例,截至今年9月15日,相關產品規模累計近8000億元,累計服務客戶超3000萬。
近期興起的資金8點前到賬、近兩年普及的理財夜市,這兩個場景用戶體驗的細微優化,背后都要求理財公司科技系統自我進化升級:
它需要依托智能系統架構,能實現多批次資金流、信息流交互,確保每一筆交易順暢絲滑;它需要100%能實現自動化運作的智能清算引擎,并且保證處理效率與準確性,追蹤每一筆資金動向;它還需要極度安全可控,意味著運營及風控團隊要不斷健全風控機制與靈活應急流程。
這些案例,都是“科技驅動”四個字真正落在理財行業的鮮活注腳。
校對:姚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