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移動再出手!
10月24日晚,浦發銀行公告稱,該行收到中國移動通信集團廣東有限公司(下稱“中國移動”)的通知,獲悉后者將其持有的1483.828萬張浦發轉債轉為該行1.186億股普通股。
此番轉股后,中國移動持有的浦發銀行股權比例由17.88%增加至18.18%,觸及1%的整數倍。
實際上,這并非近期中國移動首次出手。10月13日、17日、24日,中國移動已連續三次公告,通過可轉債轉股方式增持浦發銀行股權。
中國移動接連出手
據悉,截至今年6月末,中國移動共持有53.35億股浦發銀行股份,占該行總股本的17.63%,位列第三大股東。同時,中國移動還持有9085.323萬張浦發轉債,為浦發轉債第一大持有人。
今年10月,浦發轉債進入到期兌付前的最后一個月。中國移動也在這個月先后三次將所持浦發轉債轉為該行普通股。
其中,10月13日、17日、24日,中國移動先后三次公告稱,分別將所持5631.454萬張、1874.071萬張、1483.828萬張浦發轉債轉股,三次轉股完成后,中國移動持有的浦發銀行股份數量增至60.53億股,持股比例升至18.18%。
中國移動公告中稱,轉股既有利于浦發銀行補充其核心一級資本、提升其資本實力和風險抵御能力,也能讓公司能夠更好地分享該行經營成效。因而該公司董事認為,轉股的條款和條件公平合理,符合公司及其股東的整體利益。
據測算,前述三次轉股后,中國移動仍持有95.97萬張浦發轉債。按照規則,10月27日前,浦發轉債持有人仍可以依據約定的條件將浦發轉債轉換為公司股票。
假設中國移動將剩余浦發轉債全額轉股,以12.51元/股的最新轉股價測算,中國移動所持浦發銀行股份數量將繼續增加767.15萬股,至60.61億股。而截至6月末,浦發銀行第二大股東富德生命人壽持有該行60.65億股股份。
在中國移動轉股前,浦發銀行于9月30日公告透露,基于對該行未來經營發展的信心,東方資產及其一致行動人通過二級市場購入普通股及可轉債轉股的形式增持該行股份。截至9月29日,東方資產已持有該行10.73億股普通股,另持有公司可轉債860萬張。
更早之前,信達資產也通過增持可轉債,并迅速轉股成為該行主要股東:6月27日,信達投資將其持有的近1.18億張“浦發轉債”轉為該行普通股,合計轉股數為9.12億股。
浦發轉債即將摘牌
10月17日,浦發銀行發布關于“浦發轉債”到期兌付暨摘牌的公告提示,自10月23日起,浦發轉債將停止交易,并自10月28日起將在上交所摘牌,到期兌付本息金額為110元/張。
在停止交易后、轉股期結束前(即自10月23日至10月27日), 浦發轉債持有人仍可以依據約定的條件將浦發轉債轉換為公司股票。
此前,浦發銀行自9月中旬起已陸續發布三次提示性公告稱,將以可轉債的票面面值的110%(含最后一期年度利息)的價格向投資者贖回全部未轉股的可轉債。浦發轉債到期合計兌付110元/張(含稅)。
根據公開信息,2019年10月28日,浦發轉債正式發行,總額達500億元。2020年5月6日,浦發轉債進入轉股期,但轉股情況并不理想——到今年3月末,未轉股的浦發轉債金額占比高達99.9971%。
直到6月底,信達投資以“白衣騎士”姿態,單日增持近1.18億張浦發轉債,并迅速完成轉股,進入該行前十大股東序列。
對于剩余浦發轉債,市場原本預計可能受益于正股股價的不斷上揚而觸發強贖,進而完成轉股。但下半年以來,A股銀行板塊整體震蕩走低。最終,浦發轉債也宣布以到期兌付的方式退出市場。
不過就在退市前,東方資產于今年9月通過二級市場+可轉債轉股方式大規模增持,并進入該行前十大股東序列。
數據顯示,今年三季度,共有136.4億元浦發轉債轉為浦發銀行普通股,轉股股數為10.9億股。今年10月,中國移動又成為主角,先后多次完成轉股。
截至10月24日,未轉股的浦發轉債金額僅剩約1.64億元,其中包括中國移動剩余持有的9597萬元浦發轉債。這意味著,10月1日至24日,合計244億元浦發轉債完成轉股,進度大幅提速。
據測算,2020年浦發轉債進入轉股期以來,通過可轉債轉股,浦發銀行總股本已合計增加約39.54億股,至333.06億股。
銀行轉債大規模退市
從現實情況來看,銀行可轉債成功轉股才能全部計入核心一級資本,否則發行方需兌付到期本息。
通常,當正股股價持續高于轉股價時,部分短線投資者可能選擇轉股獲利。而大面積轉股需觸發有條件贖回條款,該條款一般設定為當期轉股價格的1.3倍,且滿足區間收盤價要求。這對長期“破凈”的上市銀行來說難度不小。
“需求端銀行轉債因信用資質強、抗風險屬性顯著、正股股息率突出,一直是轉債投資者青睞的底倉品種,市場對其需求持續高位。但供給端因銀行板塊估值長期破凈,銀行轉債新發自2023年以來實質上處于長期停滯狀態。”中郵證券研報指出。
不過去年9月以來,A股銀行板塊快速上揚,成都銀行、蘇州銀行等多家銀行可轉債觸發強贖轉股。其中,成銀轉債、蘇行轉債、南銀轉債、杭銀轉債、齊魯轉債先后因觸發強贖條款,最終完成摘牌;中信轉債則在今年3月到期兌付摘牌。
財通證券報告指出,浦發轉債到期退市后,銀行轉債底倉籌碼進一步壓縮,其余銀行轉債合計規模將降至900億元以下,電力設備將超越銀行成為轉債規模第一大行業。
同時,財通證券指出,銀行轉債作為市場最青睞的底倉標的,陸續退市或帶來轉債市場結構和估值重構。供需失衡背景下機構底倉資金向電力設備、農林牧漁、基礎化工、公用事業、有色金屬等轉債規模較大的行業外溢影響或更大。
國海證券固收團隊報告則表示,隨著銀行轉債陸續退出市場,部分基金產品面臨底倉配置缺失的挑戰,未來主要存在四類替代配置方向:一是,可增配久期偏長的紅利股轉債作為穩定底倉;二是,相對低價的高性價比的銀行轉債標的;三是,2年左右剩余期限、到期收益率位于0%—8%區間的轉債品種兼具防御性與收益彈性,在市場波動中亦能展現出較好的抗跌屬性;四是,YTM(到期收益率)為正的國央企轉債由于潛在政策扶持及優質的信用亦可作為銀行轉債的替代選擇。
校對:李凌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