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我國經濟運行呈現外需相對堅挺、內需走弱的分化態勢,7至8月宏觀經濟數據邊際放緩,三季度GDP增速擬合值較7月有所下滑,內需不足已成為制約經濟持續回升的重要因素,四季度面臨的消費、投資、通脹壓力需重點關注。”
在第十九屆上市公司價值評選專家研討會上,招商基金研究部首席經濟學家李湛針對當前宏觀經濟與資本市場運行態勢作出上述判斷。
李湛指出,當前消費者就業指數處于2024年下半年以來的偏低水平,居民就業偏弱拖累收入與消費意愿,同時1至8月“以舊換新”已帶動約1.9萬億元銷售額,補貼資金消耗近2640億元,四季度亟需追加補貼以維持消費復蘇動能。
投資端也面臨下滑壓力。8月固定資產投資累計同比僅增長0.5%,較上月下降1.1個百分點。李湛表示,三大投資分項均存下行壓力,短期內難以形成有效支撐。
內需不足與外部供給壓力共同影響價格回升。剔除食品和能源的核心CPI長期維持在1%以下,國內“反內卷”聚焦中游制造業,對于抬升終端商品價格的傳導有一定周期;海外市場上,美國加大化石能源開發出口,OPEC+通過增產爭奪市場份額,能源價格反彈動力不足。
值得關注的是,資本市場在多重支撐因素作用下呈現企穩回升態勢,但資金結構與風險點仍需警惕。李湛分析,三季度以來市場微觀流動性充裕,7至8月非銀金融機構存款同比多增1.94萬億元,增量資金入市形成做多正反饋;外部風險持續緩釋,中美關稅談判展期、美聯儲9月降息25BP并有望年內再降50BP,國際資本流動性格局改善;宏觀政策預期抬升,“內卷”整治與“人工智能+”政策為科技行業注入動能。
資金結構上,私募、游資與杠桿資金成為主要增量,私募證券投資基金7月備案規模較2024年低點增長22倍,融資余額突破2萬億元,但居民資金入市意愿偏弱,更多居民資金或通過銀行理財產品間接進入股市。
對于后續市場走勢,李湛指出,中美關稅談判進展、“內卷式”競爭整治落地節奏、穩增長政策力度仍是核心關注點。政策層面需進一步引導中長期資金入市,優化互聯互通機制、擴大社保與年金權益投資比例,同時加強政策協同與風險防控,壓實中介機構責任,防范短期投機資金過度炒作,為資本市場長期健康發展與經濟轉型升級提供支撐。
招商基金研究部首席經濟學家 李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