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國家統計局10月15日公布的9月物價數據,CPI與PPI呈現同步改善態勢,反映出我國物價運行出現積極的結構性變化。其中,CPI同比雖仍為-0.3%,但核心CPI連續第5個月回升,漲幅達1%,為近19個月來首次回到這一水平;PPI同比為-2.3%,降幅連續兩個月收窄,工業領域從購進端到出廠端價格均有所回暖。這些變化表明,隨著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的深入推進、重點行業產能治理的持續顯效,市場競爭秩序正不斷優化,供需關系逐步改善,推動整體價格運行趨于良性回升。
一方面,從CPI結構來看,扣除能源的工業消費品與部分服務類價格呈現穩步回升態勢,清晰釋放出市場競爭秩序持續優化、治理內卷成效顯現的積極信號。盡管消費品價格整體同比下降0.8%,但這主要受原油等能源價格下行影響;若剔除能源因素,工業消費品價格實際上漲1.8%,漲幅較上月擴大0.3個百分點,且已形成逐月回升的穩健趨勢。這一變化表明,隨著市場競爭環境的持續凈化,企業正從以往的低價競爭模式轉向價值競爭軌道,推動工業消費品價格進入良性回升通道。
與此同時,服務價格總體保持0.6%的同比漲幅,其內部結構變化印證了消費升級與政策引導的雙重效應。盡管受暑期結束等短期因素影響,旅行類服務價格出現合理回落,但醫療、家庭服務等領域價格保持穩健上漲。這種結構性分化恰恰說明,服務消費支持政策在關鍵民生領域已發揮實質作用,居民對高品質服務需求的持續釋放正在推動服務市場從規模擴張向質量提升轉型,為消費升級注入持久動力。
另一方面,從PPI數據來看,本輪價格運行最顯著的亮點在于供需結構的實質性改善帶動多個行業價格企穩回升,這清晰地反映了我國市場競爭秩序持續優化的積極成效。具體來看,煤炭、鋼鐵等傳統重點行業,在供需關系動態改善與產能治理深入推進的雙重作用下,價格環比已實現由降轉升。這一轉變不能簡單歸因于周期性波動,而是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走向縱深、企業無序競爭得到有效治理的直接體現,標志著我國產業治理模式正在發生深刻變革。
尤為值得關注的是,這種秩序優化的積極效應正在從傳統產業向新興領域廣泛延伸。在光伏設備、新能源電池制造等新興產業中,價格同比降幅已出現顯著收窄,這表明曾經影響這些行業健康發展的價格戰等無序競爭現象正在得到有效遏制。這一變化正是近年來我國治理內卷、規范市場競爭秩序的直接成果,通過建立健全良性競爭規則,為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產業的發展減少障礙,為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新的動能。
10月15日,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反不正當競爭法》正式施行,標志著我國在構建公平競爭市場秩序方面邁出關鍵一步。這部歷經三次修訂的法律直面數字經濟時代的新挑戰,通過制度性升級為治理“內卷式”競爭提供了明確的法律依據。在部分行業部分領域,以價格戰為代表的不良競爭擾亂了市場秩序,不僅擠壓企業利潤、抑制創新動力,也會損害消費者的長期權益。此次修法的核心突破在于第十四條的針對性設計,明確禁止平臺經營者強制或變相強制平臺內經營者以低于成本的價格銷售商品,并賦予市場監管部門對擾亂市場秩序的低于成本價銷售行為實施查處的權力。
隨著新法的施行,市場競爭規則迎來系統性優化。通過依法遏制無序的低價競爭、規范平臺強制降價等行為,企業間競爭維度將自然提升至服務品質、消費體驗等更高層次,這正是市場秩序優化的核心要義。未來,市場競爭焦點將從價格戰轉向價值戰,激勵企業通過技術創新、品質提升和服務優化贏得市場。這既為經營者營造了安心投資、專注創新的環境,也讓消費者能夠放心消費、享受高品質產品,有助于引領中國市場走向更理性、健康、可持續的繁榮發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