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家“交通強國”戰略深入推進及基建行業轉型升級的關鍵階段,中交設計作為行業內的重要力量,其發展動態備受關注。“十四五”時期,中交設計成功借殼上市,并在數字智慧、低空經濟、地下空間等領域多點突破;“十五五”開局之際,企業又明確了全新發展定位。
近期,中國上市公司協會聯合證券時報等媒體開展“我在‘十四五’這五年上市公司在行動”主題宣傳活動,證券時報就中交設計的發展歷程、核心成果及未來規劃,與中交設計董秘曹艷蓉展開深入對話。
響應國家戰略,打造設計領域專業化平臺
證券時報:“十四五”時期,中交設計成功實現借殼上市,此次分拆重組上市的背景和核心原因是什么?這一舉措與行業發展趨勢及國家戰略有怎樣的契合性?
中交設計:中交集團“十四五”發展規劃中明確提出,要為設計板塊組建專業化平臺,充分發揮設計咨詢在產業鏈中的龍頭牽引作用。
本次分拆重組上市,正是中交集團落實規劃、打造設計上市平臺的具體舉措。從行業層面看,當前基建行業正從規模擴張向高質量發展轉型,設計作為產業鏈的前端環節,其專業化、市場化程度直接影響行業整體升級效率。
通過上市,我們能依托資本市場的資源整合能力,強化頂層設計,借助戰略引領、股權融資、戰略并購等方式,持續提升國有控股上市平臺的估值和市場形象。
從國家戰略層面,“交通強國”建設需要設計領域的“國家隊”發揮引領作用。上市后,我們能更高效地整合資源、拓展業務,推動技術和服務走向世界,以實際行動響應國家戰略,為行業高質量發展提供更有力的支撐。
以“全數字”戰略,推動交通與建造行業變革
證券時報:在數字經濟浪潮下,基建行業的數字化、智能化轉型已成必然趨勢?!笆奈濉睍r期,中交設計在數字智慧領域有哪些具體進展?這些成果如何賦能行業實踐?
中交設計:“十四五”時期,我們始終以“全數字”戰略為導向,在智慧交通、智能建造、數字產業三大方向系統布局。
在智慧交通領域,我們聚焦交通基礎設施的安全與效率提升,建立了從設計咨詢、實施到數據分析的全過程服務體系。比如,我們研發的交通基礎設施安全耐久管理智能監測與數據分析關鍵技術,已成功應用于港珠澳大橋、深中通道、宜昌長江大橋等重大工程,為這些工程的數字化轉型提供了核心技術支撐。同時,我們還在積極構建城市交通管理智能中樞平臺,通過匯聚路、車、人、環多源數據,實現實時分析與優化,推動交通管理從“經驗為主”向“智能為主”跨越。目前,相關成果已納入多項國家及行業標準,累計授權發明專利上百件,還獲得了國家專利獎,這些技術正助力全國百萬公里公路的安全提升。
在智能建造領域,我們突破了傳統建造模式的局限,首創國內3D打印非均勻層積技術和空間路徑算法,通過軟硬件一體化智能控制系統,將建造效率提升了50%至70%,人力成本降低78%,系統響應時間達到毫秒級。同時,我們還牽頭了土木工程領域首個復合增材制造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目前正在建設2200平方米擁有全流程自動化增材制造流水線智能建造中試基地,加速成果轉化。
在數字產業領域,我們重點推進建筑信息模型(BIM)與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實現了設計業務的標準化、數字化、智能化協同及交付,不僅提升了生產效能,還降低了分包比例,構建起數字化能力“護城河”。自主研發的OSIS系統(用于橋梁和沉管隧道計算分析的有限元軟件)打破了國外壟斷,近期還依托大語言模型推出了“聽指令、出精品”的OSIS智能代理,進一步提升了行業效率。同時,我們搶抓數字經濟先機,開發了中交城市產業大數據平臺,目前已支撐300余項城市綜合開發和產業園區項目,為“全城市”業務升級提供數據驅動能力。
證券時報:隨著低空經濟、地下空間開發等成為基建行業的新增長點,中交設計作為傳統交通建設領域的“國家隊”,在這些新賽道上有哪些突破?這一布局對行業拓展發展空間有何意義?
中交設計:在傳統交通建設領域夯實基礎的同時,我們也在積極探索低空經濟、地下空間等新領域,這既是把握未來發展主動權的關鍵,也是為行業開辟新賽道、塑造新優勢的重要舉措。
在低空經濟領域,我們率先進行布局,組建了低空創新中心,目前已在浙江、甘肅、重慶等地推進城市級低空經濟發展規劃、空域劃設和航線評估項目。前瞻性探索對現有條件下的地面交通基礎設施與規劃的低空飛行起降中轉、貨物裝卸、乘客候乘、航空器充(換)電、飛行測試等基礎設施進行充分共享共建和融合設計。我們積極參與國家標準和政策建議編制,拓展“低空+物流”“低空+文旅”等新場景,并通過牽頭編制無人機公路應用指南,為低空經濟發展奠定堅實基礎。未來,我們將進一步深化低空應用場景,推動低空基礎設施與傳統交通的融合設計。
在深地與壓氣儲能領域,我們承擔起中交集團深地未來產業的牽頭工作,聯合集團內工程局、裝備制造單位,組建了深部地下空間利用創新聯合體,重點聚焦深部地質勘察、超深豎井建造、深部地下硐室及洞室群建造、人工硐室壓縮空氣儲能等核心技術研發,目前已取得顯著成績。
在深部地下空間產業方面,我們重點布局地下交通、地下儲庫、特殊洞庫等場景,打造深地工程新范式,代表性項目包括黑龍江地下智慧停車場、哈爾濱深層輸水工程、西安地下調蓄設施等;在壓氣儲能領域,我們攻克了多項關鍵核心技術,獲得多項發明專利,青海300MW壓氣儲能項目就是技術落地的典型案例。
可以說,向低空經濟和地下空間進軍,是我們對“第四國土”戰略價值的探索,也為基建行業突破傳統空間局限、挖掘新的增長潛力提供了方向。
證券時報:“十五五”是基建行業深化轉型的關鍵時期,中交設計在這一階段的發展思路是什么?
中交設計:“十五五”期間,我們明確了“四者”的發展定位,即國際高端咨詢業務的領軍者、數智綠色產業變革的推動者、全期規劃咨詢管理的實踐者、資本運維融合創新的探索者。
未來中交設計將不僅僅是傳統設計院,而是一個以科技創新為引擎、以資本運作為杠桿、以國際化視野為格局的高端咨詢服務集團。